朝鲜想买中国的歼 10CE 战斗机被拒,这事儿最近又被炒得火热。歼 10CE 的厉害有目共睹,巴基斯坦空军列装后,在与印度的空中对峙中多次占得先机,连对方的先进战机都得避其锋芒。可这等利器,为啥到了朝鲜这儿就成了禁区? 不少人觉得是中国 “藏私”,实则内里的弯弯绕绕,远比买卖本身复杂得多,牵扯的经济账、技术坎、国际局,每一条都像无形的锁链,死死锁死了这笔交易的可能性。 先看经历袋子这关。歼 10CE 不是菜市场的白菜,单架造价就逼近 6000 万美元,这还只是裸机价格。真要形成战斗力,配套的霹雳 - 15 远程导弹、有源相控阵雷达升级套件、地面维护设备加起来,每架的综合成本得往 8000 万美元上靠。 朝鲜一年的军费总盘子也就 30 多亿美元,要养活百万大军、维持导弹研发,能匀给空军的份额本就捉襟见肘。要是硬凑钱买上 24 架,差不多就得花掉半年军费,这意味着士兵的口粮、基层的装备维护都得往后排,老百姓的民生投入更得压缩。 这种 “拆东墙补西墙” 的买法,别说朝鲜自己扛不住,中国作为卖家也得掂量 —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对方为了几架飞机拖垮国计民生,最后落得个 “趁火打劫” 的名声。 更现实的是,朝鲜手里的外汇储备本就少得可怜。常年的国际制裁掐住了其外贸的脖子,能换来硬通货的只有煤炭、铁矿和少量农产品。真要交易,总不能用几千吨人参来抵账吧?中国做军贸向来讲究 “等价交换、互利共赢”。 上世纪给巴基斯坦卖枭龙战机,人家能用港口经营权、能源合作来平衡账目的,朝鲜拿不出这样的筹码,这笔生意从一开始就少了根基。 就算钱的问题能勉强解决,技术上的鸿沟更难逾越。歼 10CE 是标准的三代半战机,全身塞满了数字化设备 — 飞控系统靠每秒千万次运算的计算机支撑,雷达能同时跟踪 30 个目标并锁定其中 6 个,连飞行员的头盔都能直接引导导弹攻击。 这套东西,得有专业的技师团队来伺候。朝鲜空军现在的主力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米格 - 29,维护全靠老技工用扳手敲敲打打,地勤人员连基础的信息化诊断设备都摸不熟。真把歼 10CE 开回去,恐怕第一次实弹训练就得出岔子 —不是导弹打不出去,就是雷达屏幕变成雪花屏。 配套体系的短板更要命。歼 10CE 用的涡扇 - 10 发动机,每飞行 300 小时就得返厂大修,朝鲜没有对应的维修车间。战机的航电系统每半年要升级一次软件,该国的网络安全水平连基础防护都做不到,很可能刚联网就被美韩黑客植入病毒。 巴基斯坦能玩转这款战机,是因为人家有中国工程师常驻的维护中心,有专门的电子战部队配合训练,朝鲜没这个条件,买回来的战机大概率会变成 “停在地面的展品”。 国际上的坎儿更像一道绕不过去的铁闸。联合国安理会第 2371 号决议明明白白写着,禁止各国向朝鲜出售任何 “可用于军事目的的航空设备”,歼 10CE 这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战机,刚好踩在禁令的红线里。 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又是国际规则的维护者,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。美韩早就盯着呢,去年韩国刚把 KF-21 战机量产,美国又在关岛部署了 F-22 中队,一旦中国松口,这些国家立马会跳出来炒作 “中国破坏地区平衡”,到时候东北亚的军备竞赛就得升级,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。 地区局势的天平也容不得半点倾斜。朝鲜半岛现在就像个堆满炸药的仓库,美国在韩国部署的 “萨德” 系统能盯着中国东北的一举一动,韩国的 “玄武” 导弹射程覆盖朝鲜全境。这时候中国要是卖战机给朝鲜,等于给这堆炸药递了根火柴。 韩国肯定会加速采购 F-35,日本也会借机扩充航空自卫队,最后遭殃的还是整个东北亚的稳定。巴基斯坦的情况完全不同,人家跟印度的对峙是常态,国际社会早有预期,朝鲜这边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。 说到底,不是中国不卖给朝鲜歼 10CE,是现实条件根本不允许。经济上,朝鲜掏不起钱也养不起;技术上,接不住也用不好;国际上,绕不开规则也平衡不了局势。这就像给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辆跑车,不仅开不了,还可能伤着自己。 朝鲜要是真想升级空军,不如先把基础打牢 —建几座现代化的机场,培养一批懂航电的技师,把经济搞上去。等这些都齐了,不用开口,合适的装备自然会来。中国向来讲究 “量力而行”,这道理,放在军售上同样管用。
评论列表